close

24579  

清唱劇《那些天,蔣渭水在牢裡》觀後心得
艾文

20161016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欣賞作曲家石青如譜寫的清唱劇《那些天,蔣渭水在牢裡》。這部作品的誕生,由江自得醫師的15首詩開始,詩人以獄中日記為題材,化身被囚禁的蔣渭水,寫下了感動作曲家的文字,成就這個歷史、文學與音樂緊密結合的作品。

為了完整呈現,音樂會製作人蔣理容將導聆安排為正式演出的一部份,在音樂會的前半場由製作人蔣理容、作曲家石青如以及歷史學者李筱峰三人對談,有助於觀眾了解創作的過程與心情,理解作品的歷史背景。讓音樂不只是音樂,文字不只是文字,那是生命、是土地、更是台灣!

清唱劇在中場休息後正式登場,由邱君強指揮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搭配台北愛樂合唱團與簡志忠的朗誦,舞台上的詮釋帶來相當震撼的感受,石青如在作品中表現出太多的巧妙安排,從色彩旋律到和聲配器都相當吸引人,我很愛。欣賞這部作品時,我不想,也不好意思承認自己的音樂工作,聆賞者才是最好的身份。

作品中每一首詩的音樂氣氛都讓人感覺到細緻的舖陳,旋律上我特別喜歡其中的第二、第五、第七、第九和第十四首,好美。隨著音樂進行,我也簡單記下讓我印象深刻之處。例如第二首詩作,在文字「我手無寸鐵地護衛」之後的段落,不僅旋律優美,暫時轉到大調的感覺,次屬和絃(Secondary Dominant)的運用都帶來驚喜。第三首音樂的掛留和絃(Suspended Chord)高音線條,呼應詩作和史實,宛如被殖民的不確定心情。第四首詩作,以渾厚的低音樂器聲響對應人聲的「法官大人啊!嚴肅的終結者」和「檢察官大人啊!固執的狩獵者」,就像帝國殖民統治的頑強難撼動,也顯現蔣渭水與同志們以小博大的堅定勇敢。第七首歌曲,作曲家的編曲讓樂團奏出飛翔感,完美詮釋詩文的「我的心沿鐵窗飛向天空」。第八首曲,石青如以小調的一級二級三級二級,幾個和聲重複進行,襯托出詩中「鄰房一個囚人死去,他的腳步聲纏在寂靜裡」的聲音,讓人的心揪成一團。第九首詩,寫的是蔣渭水在同志被釋放後的喜悅心情,以三拍的華爾滋(Waltz)呈現,彷彿高興到翩翩起舞。第十首歌曲,沒有樂團搭配,僅由合唱團唱出詩句,卻意外地很有畫面。第十二首,我喜歡弦樂的十六分音符編寫,牽引著心情起伏流動。第十五首,蠻喜歡「聽到房間與桌腳的摩擦」與下一段之間的豎琴與弦樂撥奏設計,而結尾風鈴的輕輕聲響,讓我感覺是淚水滴落,也讓詩作的最後一句「稀釋成一滴滴鹹鹹的眼淚」更有餘韻。

詩人的文字相當洗鍊優美,但江自得不只在文字上雕琢,精神、思想和內涵上深入蔣渭水和那個時代,是這十五首敘事詩動人的更重要原因。就像剛出爐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Bob Dylan,他的歌曲能夠產生這麼大的影響,當然不是因為詩意文字,而是作品呈現的人道主義和民權運動等價值。《那些天,蔣渭水在牢裡》詩文本身和意涵帶來無可挑剔的感動,只是在語言的選擇上,我有一點好奇,如果使用的不是華文而是蔣渭水那個年代的慣用語言,會不會有更深刻的呈現?當然,不同的語言文字絕對可以表現相同的精神,如同音樂劇《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被翻譯成二十二個以上的語言演出,版本或有不同,但我相信感動依舊。

親臨現場聆聽文學、音樂與歷史的結合,聽著《那些天,蔣渭水在牢裡》,彷彿回到那個時代和場域,有一種「那些天,我們都在牢裡」的感覺。蔣渭水是因為治警事件入獄,不過我覺得,這部作品訴說的不只是被日本殖民統治的苦悶,不只是議會設置請願的抗爭,也不只是治警事件的黑牢,更是台灣人的被殖民經驗、抗爭經驗和黑牢經驗。台灣從荷蘭、西班牙、鄭氏、清領、日治到戰後的國民黨,本質都稱得上殖民統治,作品中的奴役和掙扎適用於每個時期的台灣。至於社會與民權運動的抗爭,蔣渭水和同志們義無反顧地扮演先驅的角色,引領著後來台灣人的持續抗爭,如同文化協會的同志,在治警事件也曾遭羈押的文學家賴和在1924年詩作〈吾人〉中的名句,「世間未許權存在,勇士當為義鬥爭」,他們為義鬥爭,成為典範。而黑牢更是戰後台灣的血淚經驗,動輒數十年甚至剝奪生命的恐怖量刑,籠罩台灣天空四十年之久,這部作品也可以反映這些台灣苦難,更讓我們記得為義鬥爭,因而為義受苦的生命和故事,同時反思是否有勇氣像前輩們一樣,守護得來不易的幸福。

time01-0103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蔣渭水 石青如 江自得
    全站熱搜

    艾文音樂 台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